兹定于2016年10月28号上午在济南园博园召开2016年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期间组织部分专家为重点实验室老师和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具体安排如下:
(一)10月27号下午,主持人:杨波
14:00-15:30:黄德双,Machine Learning for Biological Big Data Mining
15:40-17:10:李晓明,小世界与大数据
(二)10月28号下午,主持人:冯志全
15:00-16:00:周昆,计算机图形学2.0
16:00-17:00: 孙富春,如何指导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
报告地点:必赢626net入口703
1、 黄德双
报告题目:Machine Learning for Biological Big Data Mining
Abstract: In this talk I firstly over-review the general concepts for biological and medical big data analyse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hen I will discuss how to perform model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 based on network topology informatio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nifold learning of ISOMAP. Further, how to model the PPI networks based on novel t-Logical Semantic Embedding geometric approach will be also presented in details. Particularly, some simulating experiments will be demonstrat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s for our approaches. Finally,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ill be discussed.
个人简介:黄德双,工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2000年度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同济大学认知互联网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机器学习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 (IAPR Fellow),国际智能计算学术会议Founding Chair,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高级会员、理事,IEEE高级会员,IEEE计算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委员会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Neural Networks等国际杂志编委。已发表学术杂志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0余篇,SCI他引2200多次,入选2014、2015年度爱思唯尔(Elsevier)Scopus数据库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计算机科学卷),出版专著3本,主编论文集40本,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一项(排名唯一),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在Neural Computation,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和Methods上的3篇论文分别被选为当期的封面。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其中14项已授权,建立国际标准数据库2个,并被广泛应用。作为客座编辑,在12种国际SCI杂志已编辑出版20期刊物。开发的“植物叶片自动识别系统”获2004年度香港国际人工智能应用创意大赛第2名。
黄德双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智能计算学术会议发起人、主席,IEEE高级会员,国际神经网络协会(INNS)高级会员、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00年9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已发表IEEE系列刊物论文21篇,SCI他引1700余次,SCI数据库H因子为28。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论文集34部,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8项已授权。担任2015年度国际神经网络联合会议(IJCNN)大会主席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等,并担任多所国外大学的国际学术职称通讯评审专家。
2、 李晓明
报告题目:小世界与大数据
内容提要:
“小世界”(或者“六度分隔”)是约50年前由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它带给人们两个层面的惊奇:(1)人们之间的“路径”是如此短,(2)仅由“短视搜索”居然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短路径。短视搜索,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系统概念。
这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偶然的还是规律性的?人们开始了不懈的探索。最直接的科学研究手段,就是重复实验。大量重复实验表明,Milgram发现的现象重复出现!这一方面肯定了Milgram的发现的一般性(从而“这世界真小”已经成为人类语汇中的一个元素),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人们要进一步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就像我们的祖先都知道一个物体抛出,总会呈现出那种“抛物线”而不是直线,但只是在牛顿之后,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是抛物线的原因。
1998年,Watts和Strogatz对“小世界”现象的原因给出了一个合理但不完善的理论解释。2000年,Kleinberg在那基础上,不仅得到了一种相当漂亮的完善,而且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还“推测”人类社交网上隐含有一种固有的参数。这也是让人们感到惊奇的事情!参数,通常都是隐含在自然现象中的。难道社会现象中也可能有参数?
于是,人们回到实验中,对各种社会网络进行测量,居然发现那参数相当靠谱!而这,需要大数据的帮助才能获得!
在这个报告中,我将和大家分享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与欣赏。
李晓明教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深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召集人。现任深圳市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深圳)互联网信息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11/985办公室主任。李晓明教授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电气工程荣誉学社Eta Kappa Nu社员,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多次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著有《搜索引擎:原理、技术与系统》(2005,科学出版社)。目前是《计算机学报》,以及《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John Wiley)和《Journal of Web Engineering》(Riton)等学术刊物的编委。科研方面,近年来一直关注互联网信息再工程的问题,主持发展了全国高校最大的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天网搜索”网信息搜索引擎,“天网搜索”(http://e.pku.edu.cn );提出了收集存储并系统研究中国网页历史信息的理念,主持建设了“中国Web信息博物馆”(http://www.infomall.cn)。是“全国搜索引擎与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2003-)的发起人。
3、周昆:
报告题目:计算机图形学2.0
摘要:计算机图形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电影、视频游戏,移动APP等。然而,很少数的人会制作计算机图形。这是因为传统的图形软件都是为专业用户设计,而且通常只能由专业用户来使用。在传感器技术、海量互联网数据、以及VR/AR和3D打印等新兴应用的推动下,现代计算机图形学正经历着一场类似于从Web 1.0到Web 2.0的革新:从传统依赖于“专业用户”产生图形内容,逐步过渡到由“普通用户”主导而生成图形内容。我们近期开展的一些工作,包括肖像建模、室内场景扫描、人脸实时跟踪与动画、以及可计算制造,都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促进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制造技术的融合。
简历:周昆,现任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2002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至2008年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2008年全职回到浙江大学工作。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并行计算。近年来在ACM/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30余项。现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The Visual Computer》、《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多个期刊编委,担任《IEEE Spectrum》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曾获得2010年中国计算机图形学杰出奖、2011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奖(MIT TR35 Award)、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
4、孙富春
题目:如何指导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
孙富春:1964年出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担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认知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Mechatro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国际刊物《Robotics and Autonu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编委,国内刊物《中国科学:F辑》和《自动化学报》编委。译书一部,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或录用论文150余篇,其中在IEE、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有两篇论文曾被评为国内二级学会的最佳优秀论文奖。